
3 年打底知識管理,碩隆打造 AI-ready 體質
趁著生成式 AI 崛起,碩隆推進內容結構化,整理技術手冊、業務筆記與產品資料,準備串接 Vital Knowledge 的 GenAI 模組,打造一個「能對話、會教學」的智慧助手。
趁著生成式 AI 崛起,碩隆推進內容結構化,整理技術手冊、業務筆記與產品資料,準備串接 Vital Knowledge 的 GenAI 模組,打造一個「能對話、會教學」的智慧助手。
一分鐘看問題
- · 新進員工快速離職,造成訓練成本與知識流失
- · 資深員工經驗未結構化,導致人員異動時斷層嚴重
- · 知識管理僅停留在文件堆疊,難以有效應用
產出效益
- · 導入知識管理系統,讓員工記錄流程,降低訓練成本與知識流失
- · 將資深員工經驗文件化與結構化,轉化為可延續的知識資產
- · 串接 Vital KM GenAI 模組,讓知識從被動儲存轉為主動應答,提升應用效率
成立逾 35 年的碩隆精密工業,專注於金屬沖壓扣件與模具開發,深耕汽機車零件製造領域,為本田、豐田、福斯、福特、三陽、山葉、光陽等國內外車用品牌,提供高品質的扣環、華司與夾片等關鍵零組件。公司累積超過 7,000 項產品,應用領域橫跨汽車引擎、變速箱、座椅系統,以及自動化設備、家電、醫療器材、建築五金與電動載具等多元產業。產品行銷歐美與東南亞,是臺灣製造業中的隱形冠軍。
隨著產線拓展與技術深化,碩隆逐漸意識到一項根本挑戰:製造業的 know-how 多半仰賴經驗傳承與人員默契,難以複製與延續。尤其新進人員任期平均僅 3 至 12 個月,訓練資源投入頻繁卻成效有限;而資深員工多年累積的實務智慧,也容易在組織變動中悄然流失。如何將深藏於老師傅腦中的智慧,轉化為能被團隊持續運用的組織資產,成了碩隆啟動數位轉型的起點。
知識沉澱、累積、結構、應用:打造組織記憶讓知識動起來
為解決知識斷層,總經理陳湘霖 3 年前導入叡揚資訊的 Vital Knowledge 協同知識管理系統,建立橫跨部門、可擴充且可持續的知識傳遞機制。初期以「先求有、再求好」為原則,從清潔 SOP 到生產流程,要求員工將經驗文件化上傳,將口耳相傳的做法轉化為可追溯的數位資產。
當知識文件累積突破 2,000 份後,碩隆開始思考下一步:知識不該只是儲存,更應轉化為能被搜尋、理解與應用的智慧資源。趁著生成式 AI 崛起,碩隆推進內容結構化,整理技術手冊、業務筆記與產品資料,準備串接 Vital Knowledge 的 GenAI 模組,打造一個「能對話、會教學」的智慧助手。
「我們期待同仁遇到問題時能直接問系統,而不是翻厚重文件找答案。」總經理陳湘霖指出,大型語言模型(LLM)的價值在於個人化回應,用易懂語言解釋專業內容,聚焦必要資訊,並降低誤解與機敏資訊外洩風險。
AI 是成果,不是起點
在陳湘霖眼中,AI 並非智慧化的起點,而是長期累積後的延伸應用。如果資料缺乏邏輯、架構與脈絡,AI 再強也無從發揮。
「很多企業對 AI 躍躍欲試,但別忘了,它只是引擎,真正驅動的是內容。你得先整理基礎資料,再結構化、標準化,最後才談得上 AI。」她堅定地說。
掌舵與划槳各司其職,協作才能掌握節奏
三年的轉型歷程,也讓她深刻體悟到:「畫藍圖的人,不能同時負責執行細節。」當戰略與日常不斷切換,反而消耗心力。她選擇將執行責任交給團隊,自己專注於方向設定與資源整合,反而推動更有節奏、團隊更有主動性。
她也強調,導入系統不是一人就能完成的事,除了仰賴團隊持續推進,更需要有耐心、願意陪跑的合作夥伴。「叡揚團隊就是這樣的角色,總能從我們的實務需求中找出對應解方。」
轉型沒有一步到位,開始行動才有機會
「回顧初期,一次導入 Vital Knowledge、Vital CRM、Vital NetZero 三套系統,對團隊來說是一場硬仗,因為每套系統都需要資源與時間的投入。但我告訴自己,只要其中一項成功,我們就能摸索出轉型的節奏。」
「一次就成功幾乎不可能,但你必須先開始。」她笑說,碩隆不求一步到位,而是以三年為試煉期,邊做邊修、反覆驗證,摔的每一跤,都是轉型的成本與養分。作為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「N 世代學苑」校友會會長,陳湘霖也提醒企業二代:「導入系統不是終點,更不是萬靈丹。如果沒有先釐清需求、盤點流程、凝聚共識,系統只會變成組織運作的新摩擦點。」
從個人單打獨鬥到團隊協作接力,「轉型真正的價值,不在於導入什麼系統,而在於能否讓知識內化為企業的持續動能,為成長鋪路。」陳湘霖如此總結碩隆的轉型思維。
3 年來,碩隆一步步將隱性的職人經驗沉澱下來,讓知識不再只藏於筆記與口耳相傳中。如今,他們正準備借助 AI,打造能陪伴新人、支援決策的數位助理。左為碩隆精密二代兼總經理陳湘霖。